八月二十九日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
圣马尔谷福音 7:1-23
﹝註解﹞【经文脉络】
这个主日的弥撒福音选读再次回到马尔谷福音的循环,经文选自谷七1-23,但是并非整段经节而是以「摘要」的形式出现(七1-8;14-15;21-23),我们根据诠释的原则,将在这裡介绍这整段福音的经文大意。
这段经文的主题是耶稣关于「洁淨」与「不洁淨」的教导,由于耶稣的门徒们以不洁淨的手吃饭,因而遭到批评与攻击,耶稣利用这个机会教导什麽是真正的洁淨。经文中耶稣面对许多不同身分的对手或群众:首先是法利塞人和经师,他们观察耶稣以及祂的门徒们的生活而对他们提出攻击(1-5),面对这个批评,耶稣提出两段答辩(6-8、9-13);从第14节开始耶稣教导的对象变为群众(14-15),但是主题仍然未变;从第17节开始耶稣教导的对象又转变为门徒,且不是在公开场合,而是在「家中」私下给予的教导(17-23)。
【谷七1-4】法利塞人和一些从耶路撒冷来的经师, 聚集到耶穌跟前。他们曾看见他的几个门徒用不洁的手,就是用没有洗过的手吃饭──原来,法利塞人和所有的犹太人,都拘守先人的传授: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从街市上回来,若不先沐浴,也不吃饭;还有其他许多按传授应拘守的事:如洗杯,洗壶,洗铜器等──
﹝註解﹞对手的攻击
经文一开始,耶稣的对手「法利塞人和一些从耶路撒冷来的经师」首先登场,「聚集到耶稣跟前」。(1)这些人熟知梅瑟法律、以及在犹太传统对梅瑟法律所做的诠释,他们攻击耶稣是「自由派」人物,并具体的指出,耶稣的门徒用「不洁的手吃饭」。这段经文大概反映了初期的基督徒团体的生活实况,他们不再严格的按著梅瑟法律遵守一切用餐的规矩。福音经文接著为那些非犹太人的读者解释,所谓「不洁的手,就是门徒们用没有洗过的手吃饭」(2),接下来又更进一步说明,当时法利塞人和犹太人的生活传统(3-4)。这些解释当然只是一个详细历史背景的缩影,只为突显耶稣和门徒们相反祖传的法律。
【谷七5-8】法利塞人和经师们就问耶穌说:「你的门徒为什么不遵守先人的传授,而用不洁的手吃饭﹖」耶穌对他们说:「依撒意亚论你们这些假善人预言得真好,正如所记载的:『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们的心却远离我。他们恭敬我,也是虚假的,因为他们所讲授的教义,是人的规律。』你们离弃天主的诫命,而祇拘守人的传授。
﹝註解﹞耶稣的反驳(一)
法利塞人和经师利用犹太祖先的传统攻击耶稣,耶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引用先知的话揭露他们的伪善。祂引用依二九13的话回应对手,指出他们强调传统是出自于虚伪,就如「以色列子民用虚伪的口舌讚美天主,他们的心却离天主很远」(6)。
耶稣这段话教导我们如何恰当地分辨神类:天主的法律超过人的诠释,人不可把自己的期待或诠释作为绝对的标准来箝制他人。如果传统不能激发人对神的感恩与朝拜,那麽传统就不再表达神的旨意,而变成了人的法律而已。
【谷七9-13】又向他们说:「真好啊! 你们为拘守你们的传授,竟废除了天主的诫命。梅瑟原说过:『你该孝敬你的父亲及你的母亲;』又说:『咒骂了父亲或母亲的,应处以死刑。』你们却说:人若对父亲或母亲说:我所能供养你的,已成了「科尔班」,即「献仪」,那么就允许那人不必再为父母做什么了:这样你们便为了你们所传授的遗教,废弃了天主的话;并你们且还行了许多其他诸如此类的事。」
﹝註解﹞耶稣的反驳(二)
第9-13节是耶稣针对法利塞人的指控所做的第二段答覆,这段经文具体以「第四诫」做为例子,讲述法利塞人如何把天主的诫命简化为人的传授。耶稣强调真正重要的是天主的话,天主的话就是祂的法律。整部福音显示,只有耶稣对这些法律提出最正确的诠释,其中最根本的表达就是,祂把旧约所留传下来的一切法律, 综合为「两条最大的法律」(参阅:谷十二28-34)。
【谷七14-16】耶穌又叫过群众来,对他们说:「你们都要听我,且要明白!不是从人外面进入他内的,能污秽人,而是从人里面出来的,才污秽人。凡有耳听的,听罢!」
﹝註解﹞公开教导群众
接著耶稣转向「群众」发言 ─ 经文预设这些群众一直在场,见证了耶稣和法利塞人间的衝突。耶稣对他们说:「你们都要听我,且要明白!」(14)同时耶稣用比喻教导群众(15),祂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来区分「洁淨」与「不洁淨」的内涵,与之对应的就是「进到人裡面去的」以及「从人裡面出来的」。
耶稣对于「洁淨」与「不洁淨」的看法,颠覆了犹太人传统法律的见解。犹太传统一直认为外在的不洁能够传染给他人,耶稣却指出,真正造成不洁淨的原因是人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为。前面第2-5节和第9-13节的经文就是具体的例子,而在这段经文之后17-23节的经文,也是继续更深入的解释15节的比喻。
【谷七17-23】耶穌离开群众,回到家里,他的门徒便问他这比喻的意义。耶穌就给他们说:「怎么,连你们也不明白吗﹖你们不晓得:凡从外面进入人内的,不能使人污秽,因为进不到他的心,但到他的肚腹内,再排洩到厕所里去吗﹖」──他这是说一切食物是洁净的。耶穌又说:「凡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使人污秽,因为从里面,从人心里出来的是些恶念、邪淫、盗窃、兇杀、姦淫、贪吝、毒辣、诡诈、放荡、嫉妒、毁谤、骄傲、愚妄:这一切恶事,都是从内里出来的,并且使人污秽。」
﹝註解﹞私下对门徒的教导
耶稣在教导群众之后,接著私下在「家裡」教导祂的门徒(17-23),刻意地和公开的教导有所区隔。耶稣用比喻公开教导群众,只私下对门徒解释比喻。这个教导指出决定一切的关键并非「肚腹」,而是人的「心」。这裡大概反映了初期基督徒团体的生活实践,他们认为犹太传统关于「洁淨」与「不洁淨」的严格区别,在耶稣的教导下已不再重要。耶稣并非只对人所订出的繁琐规矩提出批判,而更是积极的肯定天主所造的万物都是好的:「一切食物都是洁淨的」(19)。
接著耶稣更具体的说明,为什麽由人心所产生的是不洁淨的,因为「恶念、邪淫、盗窃、凶杀、姦淫、贪吝、毒辣、诡诈、放荡、嫉妒、毁谤、骄傲、愚妄」等罪行,都是由人心所发出来的。由这些话我们看出来这段经文已具有「伦理性」的重点,耶稣关于洁淨以及不洁淨的教导,已超越犹太传统中的「礼仪性」规矩,强调如何将「洁淨」以及「神圣」的概念,具体的放入基督徒的生活中提醒每一个基督徒,在跟随耶稣的道路上也必须遵守天主法律。
﹝註解﹞【综合反省】
由于耶稣的来临,使天主亲近祂的子民成为具体可见的事实,耶稣大能的言行,表达了「天主与我们同在」。这个事实也导致「洁淨」的法律得到新的定义,洁淨与不洁淨的区分,不再是外在的遵守祖传关于饮食的各种规矩与否,而是一个人是否真实的归向基督、归向天主;重要的不再是外在的礼规,而更是内心的皈依,以及相称的信仰生活实践。
﹝注解取自林思川神父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