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5 December 2021

John 1:1-18

 十二月二十五日

耶稣圣诞节(节日)

天明感恩祭

圣若望福音1:1-18


﹝註解﹞【圣诞节的弥撒与福音选读】

 从第六世纪开始,教会就已经形成在圣诞节举行三台弥撒的传统,随著历史的发展演变为今日的“子夜弥撒”、“黎明弥撒”、和“天明弥撒”。在子夜弥撒中,教会邀请信仰团体一起重温路加有关耶稣诞生在白冷的生动叙述(路二1-14);黎明弥撒的福音,引人观看牧羊人和马槽中婴孩相遇的感人过程(路二15-20);在天明弥撒中,所有基督徒一起聆听若望福音的序言,内容是宣报具有高度神学意义的“降生奥蹟”(若一1-18)。我们在此仅针对天明弥撒的福音内容,略作诠释。


【若一1-2】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圣言在起初就与天主同在。

﹝註解﹞若望福音的序言

若望福音的序言显示出福音深不可测,可以永无止境深究的奥秘特性。序言的内容主要是一首“圣言诗歌”,然而整段经文的形成,过程大概经历三个传统流传的阶段:最初是一首旧约时代就已存在的讚美“智慧”的诗歌,后来基督徒诗人在瞻仰“圣言 ─ 基督”的过程中得到灵感,将这首“智慧诗歌”改编为“圣言诗歌”,颂扬耶稣是降生的“天主圣言”,成为恩宠的中保。最后,若望福音的作者在特殊的信仰与神学领悟下,按其需要将这首“圣言诗歌”加以改编而置入福音的序言中。


这首诗歌显示两个核心重点,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整部福音:“基督是天主的启示者”和“二元论”。福音作者透过精湛的写作技巧,将这首诗歌和福音内容完美地崁合在一起,使现有的序言真的成为若望福音的“序曲”。作者最主要的巧妙编辑手法包含:将历史人物洗者若翰(6-8、15)穿插于诗歌中;旧的(梅瑟)和新的救援秩序(基督)对立化(17);引入“信仰”的主题(7、12-13);强调启示的思想(18)。

 

【若一3】万有是藉著衪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没有一样不是由衪而造成的。

﹝註解﹞圣言:无始之始的存在(1-3)

 若望福音的序言和创世纪一样讲述最根本的主题:“开始”!然而却超越创世纪所谈论的“创造”的开始,直接进入“天主的永恆”之中。圣言不属于世界,因为世界和时间都并非本身自给自足的,它们存在的根本原因并不在自己内;然而,圣言却是分享天主的本质,唯一而独特地与天主组成“位格性”的团体。


圣言“存在”于无始之始,同时也是一切受造物的根本原因。圣言积极的参与了天主的创造工程,一切受造物都藉著圣言而被造成。因此,所有的受造物事实上都“启示”圣言的行动。保禄写给罗马人的书信也清楚地传达这个思想(罗一18-20)。


【若一4-5】在衪内有生命,这生命是人的光。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决不能胜过衪。

﹝註解﹞圣言:“启示之光”(4-5)

 “圣言”不仅参与创造工程,更确保所有受造物持续地生活与存在。能够承认自己的受造性,领悟并接受自己存在与生活的基础全在于“圣言”,这才是真正地获得“生命”;对人而言,这就是“光”。圣言就是启示性的“光”,在光的照耀下,人能认出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可惜人的反应却是拒绝“光”,因此而产生了“黑暗”。“黑暗”原本并不存在,而是拒绝“光”的后果。由此可知,若望福音的二元论并非“本质上”的二元论,而是“抉择上”的二元论。


到目前为止,这首诗歌只谈到“圣言与天主同在”,尚未谈到“圣言降生”,所以这段经文的内容应该可以让基督宗教与非基督宗教产生某种共通的关连。


【若一6-8】曾有一人,是由天主派遣来的,名叫若翰。这人来,是为作证,为给光作证,为使众人藉他而信。他不是那光,袛是为给那光作证。

﹝註解﹞若翰:普世的见证人(6-8)

若望福音和对观福音一样,也将若翰洗者的工作安置于耶稣公开出现之前。福音作者言简意赅地综合表达若翰的整个生命:“被派遣、已经来到、作见证和引人进入信仰”。福音作者表达,信仰永远以耶稣为对象,透过见证人才达到信仰;在此,就是若翰的见证,他指出在他之后将要来的那一位。


这段有关若翰见证的经文是散文体,原本不属于“圣言诗歌”,被福音作者编辑在此。比较特殊的是,作者没有讲论若翰的见证仅针对“以色列人”,而是“使众人都藉他而信”,因此若翰的见证对世上任何时代所有的人都具有意义。


【若一9-13】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进入这世界;衪已在世界上;世界原是藉衪造成的;但世界却不认识衪。衪来到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人却没有接受衪。但是,凡接受衪的,衪给他们,即给那些信衪名字的人权能,好成为天主的子女。他们不是由血气,也不是由肉慾,也不是由男慾,而是由天主生的。

﹝註解﹞接受或拒绝接受真光(9-13)

圣言是启示之光,进入世界之中;虽然世界本是祂的“产业”,然而,祂来到世上却有如一位“陌生人”,遭到世界拒绝。这裡所说的“世界”并非指宇宙万物,而是以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人类历史必须负责的“历史性世界”。世界并非从其来源便反对“圣言”,而是由于人类的自由抉择使世界成为反对天主的地方。


然而,还是有部分的人接受了圣言,这些接受圣言的人便得到末世性的救援恩赐,分享“天主子女的身分”。这是一种新的、奥秘性的诞生,因为是完全出于天主的诞生,而非由于人的自然生育。这个奥秘在“洗礼”中成为事实,由于相信而接受洗礼的人就是属于天主的人,完全和“世界”分离。


【若一14-16】于是,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我们见了衪的光荣,正如父独生者的光荣,满溢恩宠和真理。若翰为衪作证呼喊说:「这就是我所说的:那在我以后来的,成了在我以前的,因衪原先我而有。」从衪的满盈中,我们都领受了恩宠,而且恩宠上加恩宠。

﹝註解﹞ 圣言降生(14-16)

“圣言成了血肉”精确地表达圣言进入世界的事实。天主的“圣言”进入了世上的、可朽坏的领域,完全地成为人。(这段福音中还没有谈及两个“性”:“天主性”和 “人性”;而是谈论两个“阶段”。)“寄居”(原文直译:支搭帐棚)、“光荣”使人想起圣殿。旧约常用“上主的荣耀”来表达“被神性的临在所充满”(参 阅:列上八11)。成为血肉的圣言取代了圣殿(若二21),成为天主具体临在之处;但是唯有在信仰内,才能理解这个真理。信仰团体以目击证人的身分为这个真理作证:“我们看见他的光荣”表达他们在信仰内所瞻仰的内涵。


天主的独生子和天父的关係,是唯一而且独特的,祂是天主唯一的启示者,恩宠与真理的分施者,以及帮助人得到拯救的决定性力量。若翰洗者已经预报祂的来临,事实上祂原先于若翰而存在,祂在世界存在之前就与天主同在。


【若一17-18】因为法律是藉梅瑟传授的,恩宠和真理却是由耶穌基督而来的。从来没有人见过天主,只有那在父怀里的独生者,身为天主的,衪给我们详述了。

﹝註解﹞圣言:天主的启示者(17-18)

整首诗歌最后以非常强烈的句子,对立表达“旧的”和“新的”救援秩序,也就是经由“梅瑟”和“耶稣”所代表的救援规则:基督徒不是居于法律控制之下,而是恩宠眷顾之下。因为天主的独生子是由天父怀中而来的宣讲者,是告诉我们通往天主唯一的道路的诠释者。


﹝註解﹞【综合反省】

若望福音序言的主题是“启示”,非常绝对地谈论有关天主的问题。启示发生于创造物中,一切受造物原本都是天主启示自己的媒介,然而启示最后透过降生成人的圣言决定性地完成。


“无神论”的主要论点常常是强调“没有人见过天主”;然而基督徒答覆是:天主子耶稣基督将一切启示给了我们,这是我们共同的信仰。若望福音使我们明瞭,天主透过自己的独生子,将自己启示给我们,使我们从降生成人的圣子得到救援,因此基督徒实在应该尽一切可能地欢欣庆祝“耶稣圣诞节”。


﹝注解取自林思川神父之笔﹞